改革背景
2010年以来,崇州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,围绕引领小农户步入现代农业发展,探索形成土地股份合作社+农业职业经理人+农业综合服务“三位一体”的“农业共营制”,有效破解了“谁来经营、谁来种地、谁来服务”难题。“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”写入中央2017年1号文件,“农业共营制”2017年入选中央改革办《改革案例选编》、2018年入选《四川改革四十年案例》、写入四川省委2022年1号文件。
“农业共营制”经过10余年实践,培育了一批“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、会管理”的农业职业经理人,推动土地集中连片和规模化经营,在保地稳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,面对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粮仓”核心示范区新的使命任务,崇州坚持将农业职业经理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,围绕成长机制不够健全、监督考核不够规范等现实难题,聚焦培训、管理、激励、服务4个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改革,优化整合资源要素,激发农业创造活力,努力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粮仓”提供有效工作路径和制度创新成果。
成都市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。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
具体举措
一、创新职业经理人“培训”机制,提升专业化生产能力
一是创新培育主体要素优化方式。坚持质量标准,突出实用导向,选择涉农高校院所作为职业经理人培育机构,选择国家现代农业园区、专家服务站、产业基地等作为实训基地,选择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教授作为培训师资;打破以前“就培训说培训”传统培训思维和模式,采取“理论+实践”“集中+分散”相结合方式,把更多的培训课堂搬到“田间地头”,在“庄稼地”里授课、在“农机具”上教学,强化实践操作培训实效,增强农业职业经理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。
二是创新多元化培训方式。依托涉农高校院所、产业基地等载体,搭建“高校院所-培训机构-社会组织-产业基地”协同育人平台,按照人才“点餐”、专家“掌勺”、基地“摆桌”、社会“端菜”、政府“买单”方式,实施“专家课堂理论培训+基地实践操作+跟踪业务指导”精准培育,形成“农业专家+职业经理人+生产基地”科技服务模式。同时,在农事关键环节,农业职业经理人采取“面对面”指导、“手把手”示范,让新型职业农民在“干中学、学中干”,实现农业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的无缝对接。通过高校院所培训职业经理人、职业经理人培训职业农民“双培训”方式,构建形成“职业经理人+职业农民”专业化生产经营管理团队。
崇州市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烘贮中心。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
三是实施专业化教培行动。结合乡村振兴人才梯队建设,从不同层次、不同对象、不同时期做好准确详实培养需求分析,分领域、分方向、分层次、分时段开展定向分类培养,强化细分领域培训。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导师制度,专门针对电商运营、品牌营销、艺术设计等开展小课堂,让每一个有需要的职业经理人在每个环节和阶段都能得到专业化、精细化、个性化指导和服务。
二、创新职业经理人“管理”机制,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水平
一是建立有序“引进-任用-流动”机制。依托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,人社、科技、财政等部门组成的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,每年根据职业经理人诚信度、生产技能、经营管理水平等开展证书等级评定。对发展特色旅游、电子商务、绿色农业等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,建立中级和高级直评机制,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,推出“政府引领、经营主体主导”引进方式。落实职业经理人竞聘上岗机制,鼓励职业经理人不受地域限制,在全市区域内自由流动,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职业经理人资源配置和使用。
二是完善高效“评价-匹配-退出”机制。按照“动态管理+分类评定”原则,建立职业经理人等级证书动态管理机制,完善职业经理人初、中、高级“三级贯通”评定、管理、考核制度,把“非粮化”“非农化”纳入考核评价体系。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“积分制”管理,根据其规模、产量、效益、对农户分红等指标开展积分量化,形成农业职业经理人“积分榜”“名人榜”,作为上岗或享受相关扶持政策依据。对经认定等级的职业经理人每两年开展一次考核,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其证书等级进行调整,对考核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取消等级资格、收回证书、退出人才库。通过动态等级评价促进人才队伍进退有序、强化职业经理人危机意识。
三是建立合理“合作-分配-共享”利益联结机制。探索同一领域或同一产业链职业经理人有机联合、利益互惠合作机制,由经营经验丰富、资源相对富集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带头组建职业经理人团队,灵活采取委托经营、联合经营、直接聘用等合作方式,开展规模化种植和植保、烘储等专业农机服务,通过按比例分红、约定固定收益、支付工资等方式分配利益,实现“分头生产、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”联盟效果。组建农业职业经理人协会,设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党委,践行“红色引领绿色发展”,开展技术交流、规范管控、科技创新、品牌建设等服务,实现抱团发展。
中化农村社会化服务西南中心。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
三、创新职业经理人“激励”机制,增强职业吸引力
一是加强宣传引导。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、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院所对接,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兴业。充分利用电视、网络、报纸等新闻媒体,对农业职业经理人带农致富典型事迹、农业职业经理人扶持政策等开展广泛宣传,鼓励返乡大学生、返乡农民工、务农青年、种养能手、农机农技能手、村组干部等各类人才进入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,让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全社会认同的有奔头、有盼头、有甜头的职业。
二是健全农业职业经理人政策扶持体系。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产业扶持政策、科技扶持政策、农业保险扶持政策、社会保障扶持政策、金融扶持政策等“全生命周期”扶持政策体系,重点支持粮油规模经营的农业职业经理人,凡上一年申领了规模化粮油种植补贴的,可在第二年继续享受社保补贴,累计享受社保补贴时长达120个月,比非种粮职业经理人累计享受时长多60个月,有力促进了种粮职业经理人在稳地保粮中的积极性发挥,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带头落实遏制耕地“非农化”、防止“非粮化”的主动性。同时,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等级差异化社保、金融扶持政策体系,不断提升职业经理人等级评价含金量。
三是畅通职业经理人成长成才渠道。着眼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,联合科研院校专家、基层农业技术人员,建立专家学者、农技推广骨干互为补充的专家服务团队,分片区与职业经理人开展“点对点”结对教学指导与跟踪服务,围绕职业经理人的成长成才形成纵向一体的培育机制。支持推荐职业经理人申报人才产业生态圈、“头雁”项目等高层级人才计划,为职业经理人搭建成长成才平台。
四、创新职业经理人“服务”机制,提升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
一是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。加强耕地数量、质量、生态“三位一体”保护和建设,建立市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三级“田长制”责任体系,鼓励引导农业职业经理人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,设立“天府粮仓”司法保护示范基地,积极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保险,加强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,做到“地有人种、田有人管、责有人担”。
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。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
二是提升粮油科技服务水平。以天府粮仓研究院为创新载体,链接农业科研机构(平台)、院士专家、农业龙头企业等,建立“四中心四基地”科研服务平台,重点引育粮油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营销等领域的领军人才,围绕分子育种、功能粮油、绿色高效等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提升优质粮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研发应用水平,构建“链主企业+科研机构+领军人才”的协同创新链,加快形成产业新赛道和农业新质生产力。
三是提升粮油社会化服务水平。整合本土育秧、农机、植保、烘储等专业化服务组织,搭建合作、开放、共享的粮油全产业链服务平台,建立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、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机制。探索粮油生产“一键服全链”,建设集农场管理、农机调度、精准种植、数字运营、品控溯源为一体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,打造AI农业云平台,推动智能化种植、精细化管理、精准化调度。实施农业生产品种培优、品质提升、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“三品一标”提升行动,培育一批绿色营养健康的高品质“天府粮仓”粮油产品。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、预制菜等产业,鼓励企业开展“订单农业”“预订配送销售”等合作方式,加快培育形成“链主企业+农业职业经理人+生产基地”产业集群。
取得成效
一、农业职业经理人粮油专业化生产能力明显提升。
已培育土地股份合作社269个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567人,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3184人,相继涌现了一批粮油产业领军人才。天健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职业经理人宋德明在2022年“大国农匠”全国农民技能大赛中荣获创业创新类二等奖,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王伶俐先后荣获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”“全国十佳农民”等称号。2023年,全市职业经理人实现粮食播面、粮食产量分别为43.97万亩、21.2万吨,占全市92%、93.5%,水稻单产550公斤,高于成都市8.8公斤、四川省19.8公斤。
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的机械化育秧流水线。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
二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水平明显提升。
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职业经理人覆盖率100%;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729家,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家、省级示范社24家、成都市级示范社25家、崇州市级示范社10家,示范合作社占比9.1%;家庭农场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监测的1214家,其中省级示范场27家、成都市级示范场54家、崇州市级示范场128家,示范家庭农场占比17.2%;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耕地面积29.4万亩、惠及农户14.2万户,占全市耕地面积、总农户的93%、95%;依托新型经营业主,2020年共清退在耕地上种植商业草坪7339.2亩,2021年-2023年完成腾退果木种植粮食1.73万亩,全市粮食规模化经营率92%;持证上岗职业经理人1980人、占职业经理人总数的62%,在岗职业经理人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,农户入社后户均增收约2200元/年。
三、农业职业经理人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。
积极推荐考核优秀职业经理人申报高层次人才计划,并通过媒体报刊大力宣传,形成想创、会创、能创、齐创的生动局面。目前,全市已成功推荐各级创新创业典型89人,其中部省级10人、市级33人、县级46人;2023年,发放职业经理人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4041.05万元、“农贷通”贷款贴息108.85万元,累计发放职业经理人社保补贴910.72万元,吸引了一批“年轻化”“高知化”人才加入职业经理人队伍,与2016年相比,45岁以下占比从22.3%上升到50.13%,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从10.2%上升到22.1%。
新生代农业职业经理人代表王伶俐操作无人机喷洒农药。崇州市委宣传部供图
四、粮油科技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。
与中国农科院、川农大等高校院所建成川农大“两化”科技总部等6个科研平台、“田间种子超市”1000亩,筛选出宜香优2115等65个优质品种、23项农业科技成果在全省推广;着力实施校地企合作项目20余项,与国家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稳糖米研发中心,建成稳糖米种植基地10000亩,自主研发的稳糖米系列产品成为全国首个“低GI”认证的米制食品,在第三届GI(血糖生成指数)国际会议上荣获农业创新奖;2022年7月,艾诺米“米小森”橡木清酒获得IWSC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赛金奖;“三品一标”农产品认证面积达41.9万亩,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;依托MAP粮油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及“空天地”智慧农业系统,服务川渝云贵等15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;整合本土专业化服务组织160个建成育秧中心16个、综合农事服务中心2个,建成“未来农田”试验片区2500亩。全市农机化率、社会化服务覆盖率、信息化水平分别达95%、95%、91%;联合京东农场、苏宁易购等组建“天府好米联盟”,建成稻田综合种养基地2万亩,培育“小亭米”“天健君”等粮油品牌15个,隆兴大米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,建设隆兴大米绿色示范基地9000亩,粮油品牌化农产品销售占比达80%。